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兴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往往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,慢慢积累导致的结果。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走向了终点?
有专家说,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,那座城市因为瘟疫已经差不多成了“空城”,死了大概20万人。这场瘟疫被认为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击。这场叫鼠疫的大病,传染性极强,死人多,而且把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医疗系统给整崩溃了。老百姓和士兵生病的多了,战斗力直线下降,守城都困难。
再加上大家对瘟疫又怕又慌,社会乱糟糟的,明朝政府的威信也大打折扣,根本没法好好管事儿。所以,当李自成带着农民军来攻打的时候,京城很容易就被拿下了。
明朝改革驿站制度,很多人丢了工作,心里很不爽,这是社会矛盾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还有人说,土地都被有钱人抢光了,老百姓负担重,怨声载道。明朝快结束的时候,国库空空如也,主要原因是打仗花钱太多,皇帝又大手大脚。
后来改革驿站,虽然想省点钱,结果搞得很多人没饭吃,这些人当然要反抗。另外,有钱人霸占土地,老百姓的地越来越少,还得交一大堆税,日子过得苦不堪言。于是,像李自成这样的农民领袖就站出来了,喊着“分田地,不交租”,老百姓一听,觉得有盼头,纷纷加入,这就成了推翻明朝的一大势力。
明朝皇帝权力太大,思想控制严格,这是它灭亡的重要原因。比如设立了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,专门监视大臣和百姓。明朝的皇帝权力特别集中,他们的话就是法律,有时候懒政,有时候瞎指挥,有时候又固执己见。这样一来,国家大事儿就没法好好办。
而且,为了监视大臣和百姓,明朝还搞了锦衣卫这类特务组织,弄得整个官场乌烟瘴气,贪污腐败成风。官员们不是想着怎么为民办事,而是忙着勾心斗角、捞钱自保。这样的政府,遇到啥事儿都解决不好,老百姓也不信任,当然就容易出大问题。
有文章提到了明朝初年设立锦衣卫,说明明朝对外来威胁一直很警惕。但实际上,明朝末年北方的满洲(后来的清朝)一直在骚扰边境。明朝末年,北方的满洲(后来变成清朝)老是来捣乱,边境战火不断。
虽然明朝有时候能打赢几场仗,但总体来说,防守压力非常大,花了很多钱,死了很多人。边防吃紧,朝廷就更乱套了,一边要对付国内的乱子,一边又要防着外敌,顾不过来。这样下去,明朝就像个病人,越拖越虚弱,最后连反击的力气都没了。
明朝灭亡后,南方建立的南明政权,因为内部争斗太厉害,耽误了正事,白白浪费了十七年的时间,加速了明朝的灭亡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上吊自杀后,他的亲戚跑到南方建立了南明,想继续扛起明朝的大旗。
但是,南明的官员们自己先打起来了,特别是东林党的人,整天吵来吵去,啥正事都不干,军队建设也耽误了。清朝一看,趁你们自己闹,我正好来收拾你们。就这样,南明自己把自己给折腾垮了,眼看着清朝一步步壮大,自己却越来越弱,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明朝彻底消失。
压垮大明王朝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其实是一堆问题凑在一起,像瘟疫、缺钱、皇帝乱来、官场腐败、边疆不安定,还有南明自己的内斗,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,就像石头一样压在明朝身上,直到它再也撑不住,轰然倒下。